心通醫療參加CIT 2021并公布VitaFlow®臨床研究4年随訪結果
中國,上海——第十九屆中國介入心髒病學大會(CIT 2021)近日在線上舉行。上海微創心通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心通醫療”)在會議期間舉辦“VitaFlow®的創新設計與4年臨床結果”衛星會,并公布VitaFlow®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系統(以下簡稱“VitaFlow®瓣膜”)的臨床研究4年随訪結果。
本次衛星會邀請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擔任特邀主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羅建方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陳茂教授、武漢亞心總醫院蘇晞教授、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陶淩教授、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王焱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吳永健教授、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達新教授擔任會議主席。
葛均波院士在會議緻辭中表示:通過十餘年的努力,我國主動脈瓣膜病介入治療領域取得了諸多突破與進展;TAVR技術作爲心血管介入領域的“第四次革命”,目前已在國内各大中心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未來,随着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心髒瓣膜病患者将會越來越多,TAVR技術的臨床應用範圍會得到進一步拓展。在此背景下,同道間的交流、分享與探讨至關重要。
周達新教授在衛星會上介紹了VitaFlow®瓣膜的創新設計并公布其臨床研究4年随訪結果。他在分享中介紹, VitaFlow®瓣膜在設計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擁有了優秀的品質特性,在研究數據方面同樣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周達新教授介紹,VitaFlow®經導管瓣膜系統治療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的前瞻性、多中心、單臂臨床研究的多年臨床研究,連續入選了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我國11家中心應用VitaFlow®經導管瓣膜系統行TAVR的110例不适合外科手術的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進行臨床随訪。結果顯示:110例患者平均年齡(77.7±4.8)歲,STS評分(8.8±5.6)%;術後2年全因死亡率爲4.5%,卒中發生率、主要血管并發症發生率和新的起搏器植入率分别爲7.3%、2.7%和19.1%;術後3年全因死亡率爲10.9%,卒中發生率、主要血管并發症發生率和新的起搏器植入率分别爲11.8%、2.7%和20.0%;令人欣喜的是,術後4年的臨床随訪結果同樣表明,VitaFlow®治療不适合外科手術的老年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術後4年全因死亡率爲12.7%,卒中發生率、主要血管并發症發生率和新的起搏器植入率分别爲12.7%、2.7%和20.0%,上述結果證明了VitaFlow®長期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衛星會上還邀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王墨揚教授、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李飛教授、武漢亞心總醫院張龍岩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雲南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張戈軍教授、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王斌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姜正明教授等帶來精彩的學術講座。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潘文志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宋光遠教授共同主持本次衛星會。
其中,王墨揚教授圍繞一例煙囪支架保護下的TAVR手術,詳細介紹了爲規避或降低患者冠脈閉塞風險,術前及術中所應采取的相應對策。陶淩、李飛教授團分享了應用VitaFlow®行搶救性TAVR成功治療一位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主動脈瓣大量反流及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經驗。張龍岩教授結合一例夾層術後主動脈瓣反流經頸動脈途徑行TAVR治療的病例分享技術經驗。張戈軍教授結合一例脊柱畸形、主動脈高度迂曲患者行TAVR手術的過程分享相關操作技巧。姜正明教授結合一例急診TAVR病例展示了VitaFlow®瓣膜在急診TAVR術中的優勢。王斌教授分享了一例應用可回收VitaFlow®瓣膜系統行TAVR治療病例。
多位專家應邀針對上述病例分享進行精彩點評。葛均波院士指出,TAVR術前有必要進行詳細的入路評估,目前國内多家中心在經心尖、經頸動脈等入路積累較豐富的經驗,尤其是經頸動脈入路,在我國患者中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然而,當前瓣膜的輸送系統均是依照股動脈設計,鞘管相對較長;未來有必要根據頸動脈入路特點作出相應的器械設計,爲心髒瓣膜疾病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王建安教授認爲,瓣周漏是TAVR手術後的主要并發症之一,可導緻心房顫動、肺動脈高壓甚至心衰;VitaFlow®富有創造性的一大特征在于中國首創的PET雙層裙邊設計,其中一層附于鎳钛合金支架的内側,另外一層則附于鎳钛合金支架的外側;這種結構可顯著優化瓣膜密封效果,極大程度上減少了術後反流量。
蘇晞教授表示,冠脈閉塞後,患者血流動力學會發生明顯變化,留給術者的搶救時間有限,因此死亡率高。TAVR術中發生冠脈閉塞可能是因爲瓣膜支架植入過程中壓迫自身存在病變的瓣膜而堵塞了冠脈開口,也可能是脫落的鈣化斑塊、血栓及空氣導緻冠狀動脈栓塞,以及原病變瓣膜感染累及冠狀動脈開口。
吳永健教授在點評中表示,VitaFlow®瓣膜開展TAVR治療的前4年随訪結果已經誕生;因研究對象納入、手術操作等多方面的精細化,這項臨床研究的随訪數據非常可靠,能夠展示該款瓣膜長時間應用于人體所帶來的真實情況。在最初幾年,因TAVR治療主要集中于7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更爲關注的是患者的存活時間,即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等;但随着TAVR向低齡患者推廣,未來可能會更加關注于瓣膜的狀态,即5年之後瓣膜是否依然可正常工作,瓣膜耐久性問題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陶淩教授結合分享的病例指出,對于一些緊急情況,應積極聯合多學科團隊,在影像評估、器械綜合運用的基礎上,在短時間内努力爲患者施行有效治療。
本次CIT會議,心通醫療展示了大量貼近臨床的研讨和精彩的病例講解,爲廣大專家帶來了不同類型瓣膜疾病患者TAVR處理策略的思考啓發。未來,心通醫療在瓣膜疾病領域将舉辦更多形式多樣的學術交流活動,使治療方案得以更好地應用于臨床,令廣大患者受益。